海政发〔2018〕13号
各开发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海城市教育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海城市人民政府
2018年8月12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海城市教育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优化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鞍政发[2017]24号)、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鞍山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鞍政办发[2018]56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我市教育基本现状
我市现有27个镇区,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学龄人口数10.39万人。共有高中9所(含民办2所),在校生14019人;初中39所(含民办1所),在校生28815人;小学242所(含民办4所),在校生61048人。全市学校不足百人学校共有128所(公办127所、民办1所),涉及学生7176人,班级595个,教职工1089人,占地面积8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万平方米。其中,不足50人学校共有54所,涉及学生1805人,班级188个,教职工410人,占地面积38.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5万平方米;50-100之间学校共有74所,涉及学生5371人,班级407个,教职工679人,占地面积47.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8万平方米。
二、基本原则
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发展、科学评估、合理布局、先建后撤、提高效益”的原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均衡、科学发展。
(一)坚持布局调整与“多规合一”工作相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应符合“多规合一”要求,结合海城和镇区整体规划全面综合考虑,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资源利用最优化。
(二)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工作原则。在工作实施中,既要考虑解决当前矛盾,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既要注重规模效益,又要方便学生就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又要防止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保留或新建学校要按照国家办学标准一次规划到位,有计划、分步骤加强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办学规模化。对规划调整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及时撤并到位。
(三)坚持分类实施,有序推进,不搞“一刀切”。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以建促并,先建后并,有序推进,不搞“一刀切”。要紧紧围绕合理布局、科学设校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规模较大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三、布局调整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资源布局调整能确保学校的适度规模,减少优秀生源流失,保证学校大型活动、文艺演出、拓展辅导等活动顺利开展,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有利于优化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布局调整能有效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通过改建、新建教学楼,改善学校基础条件,能极大地消除学校房屋安全隐患,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我市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三)有利于整合师资配置。通过教育布局调整,使师资力量得到整合。如全市不足百人学校全部整合,可节省701名教师,可以解决我市农村教师缺编问题。
(四)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合理撤并规模较小学校,按照新标准新建规模校,是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海城教育品牌效应,有利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教育,从而提升海城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五)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不足百人学校公用经费必须按照百人标准进行核定。我市小规模学校数量较多,办学条件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对这些学校校舍进行维修维护,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工作任务
通过实施全市教育布局调整,逐步解决我市学校教育布局不合理问题,使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提升全市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到2023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布局调整采取分年度实施的方式进行,通过新建、扩建、资源整合等方式撤并学校125所(见附表:海城市小学学校布局调整计划表),全市保留小学113所。计划两年内完成不足50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三年内完成不足100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1、2018-2019学年度任务。计划撤并64所学校,其中通过新建校舍撤并20所学校,其它44所学校通过资源整合方式解决。计划投资5350万元,新建及扩建5所学校,分别是新建马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马风镇四马峪小学、新建八里镇东八里小学、扩建西四镇西四中心小学、扩建西四镇北海小学,建筑面积共计2.7万平方米。
2、2019-2020学年度任务。计划撤并38所学校,其中通过新建校舍撤并10所学校,其它28所学校通过资源整合方式解决。计划投资4800万元,新建及扩建5所学校,分别是改建马风镇德忠希望小学、扩建高坨三道三小学、异地新建西柳镇中心小学、加固耿庄镇中心小学原教学楼、新建响堂区新立小学,建筑面积共计2.6万平方米。
3、2020-2021学年度任务。计划撤并23所学校,其中通过新建校舍撤并5所学校,其它18所学校通过资源整合方式解决。计划投资4100万元,新建及扩建3所学校,分别是新建响堂中心小学、腾鳌区域内新建一所小学、异地新建中小镇中小小学,建筑面积共计1.7万平方米。
(二)初中布局调整。通过三年时间,将我市现有的37所公办初中整合为30所,其中四城区6所,其余各镇区每镇1所。2018年,计划撤并2所(海城七中、腾鳌三中)。积极尝试跨镇区整合初中,大力实施寄宿制初中建设,实现初中教育最优化。
(三)普通高中布局调整。通过三年时间,将我市7所公办高中整合为5所,其中省示范性高中2所,普通高中3所。推进职教中心转型升级,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普职比达到1:1。全市普通高中每年招生人数为4000人左右,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在12000人左右,5所高中完全可以容纳。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城建、编办、发改、国土、规划、供电分公司、国资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局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发挥职能,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广泛宣传,凝心聚力。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市、镇、村、组、校齐心协力、全力配合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
(三)强化管理,确保稳定。凡有建设项目的镇区学校必须做好规划设计,在反复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项目建设均按法定建设程序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要切实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稳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要正确处理好实现规模办学和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到撤并后学生的就餐、住宿等需求,对学生上下学路途较远的学生要提供校车、就餐及住宿保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适龄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布局调整后,被撤并的中小学资产,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涉及相关村配合妥善处置。资产清理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处置和占用;未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国资委审核评估,擅自变卖或占用教育资产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