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5-09-29 15:57来源:卫生健康局作者: 点击:

     

    海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5—2035年)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

    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要求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向预防为主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辽宁省先后出台了《“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辽宁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等文件,对海城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科学指导医疗卫生设施空间规划布局和建设,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资源,提升医疗卫生应急能力,满足群众全方位的健康需求,助力国家文明城市建设,依据《海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特编制《海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5—2035年)》。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海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下辖5个街道、21个镇,国土总面积约为2566.21平方公里。规划分为海城市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规划期限为2025—2035年,其中:规划基期年为2024年;近期为2025—2030年;远期为2031—2035年。

    三、规划对象

    主要对象是由政府投资、筹集或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并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需求的公立或社会办非营利性卫生健康设施,包括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以及本规划目标指向下的其他卫生健康服务设施。

    四、规划原则

    1、政府主导,多元共建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满足全市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需求导向,统筹规划

    以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统筹全市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坚持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提高质量,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3、关口前移,平急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

    4、重心下沉,优质均衡

    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进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异,让更多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改革创新,强化支撑

    深化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改革,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药品采购、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的协同,强化人才、信息、监管等支撑,形成促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不断完善和增强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功能,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级,扩大医疗设施辐射范围,解决海城市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均匀问题,促进海城市医疗卫生设施的全面、完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2030年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2035年目标:总体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覆盖率达到100%。

    六、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一)布局要点

    1.供需匹配:以人口增长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统筹规划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

    2.服务均等:调整市级和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结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3.产业联动: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与大健康产业布局相结合,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医防结合、医养融合、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空间结构

    基于“强中心、优外围、网络化、补短板”的布局策略,形成“一核,四心,多支点”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优化海城市域医疗卫生设施整体空间格局。

    一核:依托海城市中心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卫生资源,打造中心城区医疗服务核心区,强化三级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的区域辐射能力。

    四心:在牛庄镇、腾鳌镇、牌楼镇、南台镇等四个重点镇设置二级综合医院或特色专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周边乡镇。

    多支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生活圈均匀布局,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设施布局

    1.海城市医院和各类公共卫生设施达到50个,其中综合医院24个、中医院2个,专科医院20个,无偿献血办公室、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中心各1个。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是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主体,重点强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功能。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政府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千人1~1.5张标准设置床位。

    3.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调整优化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所,对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且常住人口少的行政村,可通过巡回医疗、派驻、邻村代管等方式,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个体诊所不受规划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规划保留现状村卫生所,并按照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所补齐村卫生所缺口。

    七、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

    完善城市疾病预防与医疗救治应急空间布局,推动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卫生应急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保障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重点确保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直报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区应急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保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率达99%以上。

    八、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重点提升中心城区医疗服务,整合现有资源,查漏补缺,控制数量。针对海城市中心医院进行提升改造,对门诊综合楼、病房等进行加固和提质改造,其他综合医院以保留为主。

    至2030年,规划针对海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牛庄镇)、海城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台镇)、海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腾鳌镇)进行提升改造,对门诊病房楼进行维修改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