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海城市畜牧产业发展规划(2026年—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海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9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海城市畜牧产业发展规划(2026 年—2030 年)
二〇二五年八月
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农 业强国,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民生、促进 农民增收中意义重大,更是海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
国家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扶 持畜牧业稳定发展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印发相关通知提出纾 困措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提供法治保障。辽 宁省积极响应,出台多项文件推进畜牧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辽宁省政策,加快海城市现代畜牧业转型 升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民 持续增收,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为 2026—2030 年产业发展提 供行动指南。
第一章 海城市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海城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鞍山市中部,介于北 纬 40 °29 ′—41 ° 11 ′ 、东经 122 ° 18 ′—123 °08 ′之间,毗 邻 9 个区、县(市),总面积 2732 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境内地貌复杂,含山地、丘陵、平原、 洼地,东南高、西北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年均降水量 640—880 毫米,年平均气温平原 8.0℃— 9.0℃、山区 6.3℃—7.0℃ , 日照年均 2350—2700 小时。
水文特征与土壤特征:境内有 29 条河流,其中浑河、太子 河、大辽河为流域面积 5000km² 以上大型河流,海城河为 1000km ² 以上河流,形成纵横水系格局。土壤类型包括棕壤、草甸土等 七类亚类、二十五类土属。
资源条件:地热水热田面积 3 平方千米,储量 1 亿立方米以 上;有 9 座小型水库。土地面积 256621.38 公顷,耕地 108664.42 公顷(主要在北部)、园地 27820.94 公顷(中部丘陵)、林地
62946.84 公顷(南部山区)等。植物资源有铁、菱镁等 40 余种 矿产(菱镁矿占全球储量 1/3,滑石世界之首),南果梨为特产; 野生动物 567 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35 种; 自然保护 地 4 个,总面积 15462.43 公顷。
1.2 区位优势
海城扼守辽南交通要冲,沈大高速、哈大高铁等纵贯南北,京丹高速、盘海高铁等横亘东西,有 9 个高速公路出口。距沈阳 桃仙机场 100 公里,境内腾鳌机场可直飞多地;距营口港、鲅鱼 圈港仅 1 小时车程,交通便利,利于畜牧产品运输流通。
1.3 行政区划
海城市辖 5 个街道、2 个经济开发区、21 个镇,为畜牧产业 布局提供广阔空间。
1.4 社会经济情况
2024 年,海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726.6 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 48.3 亿元(占 6.6%),第二产业 226.0 亿元(31. 1%),第三产 业 452.3 亿元(6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1221 元,农村常 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077 元。财政收入 70.2 亿元,地方财 政收入 53.1 亿元。户籍人口 1020221 人,其中乡村人口 725994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9‰。
1.5 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城市是传统农业大县,形成高效 粮食、生态循环畜禽、绿色高效蔬菜、特色生态南果梨四大主导 产业,有“东部果园子、中部菜篮子、西部米袋子 ”布局,获全 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等多项荣誉。2024 年,粮食播种面积 120 万亩,总产稳定在 54.5 万吨以上;饲料加工企业 50 家,年产能 310 万吨,产值 70 亿元。蔬菜播种 14.7 万亩,产量 77 万吨(设 施蔬菜 7.9 万亩,产 49 万吨),是全国最大工厂化育苗基地, 年育苗 5 亿株。南果梨面积 28 万亩,产量 30 万吨,占全省 60%以上,获“ 中国南果梨第一县 ”称号。
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 41 家(国家级 4 家),2023 年规上企业营收 95.8 亿元,增 长 15.2%;农产品加工增值率 68% ,转化率近 70%;家庭农场 329 家,县级合作社示范社 11 家。
产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耿庄镇,2021 年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多平台联动。巩固农业产业强 镇成果,打造“一村一品 ”等示范镇村。获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 合示范县,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物流快递乡镇覆盖率 100%, 镇村服务站 80%以上。
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北纬 40 度海城质造 ” 公共品牌+企业子品牌格局,培育 26 个名牌产品,鞍山南果梨等 4 个获国家地理标志。41 家龙头企业均有独立品牌,“金万家 ” 获驰名商标,“丰禾湾 ”虫鸡蛋获省级知名品牌,“二利 ”烧鸡 为省著名商标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 93.67 万亩、高效 节水灌溉 73.79 万亩,农机总动力 180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 机械化率 74.37%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9% ,2021 年获评全国 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与多所院校、企业 合作,自主繁育蔬菜新品种 51 个,16 个获国家 A 级绿色食品认 证,形成“沈农模式 ”,引入多个科研团队,成为成果转化基地。
第二章 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2.1 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2024 年,生猪饲养量 75.3 万头,出栏 54.6 万头,产猪肉 4.6 万吨,巩固“ 国家生猪调出大县 ”地位;家禽饲养量 8420.4 万 只,出栏 5964.3 万只,禽蛋产量 30.5 万吨,蛋鸡饲养量全省首 位,蛋鸭东北领先,种鹅全国第一,获“全国蛋鸡养殖标准化示 范县 ”;牛饲养量 7.0 万头,出栏 1.9 万头;羊饲养量 12.9 万只, 出栏 4.8 万只,牛羊肉总产 0.4 万吨。
屠宰产业体系完善,有 20 家屠宰企业,13 家生猪屠宰企业 年屠宰 55 万头,1 家牛羊屠宰企业年屠宰 0.5 万头,6 家家禽屠 宰企业年屠宰 12000 万只。昊明禽业 3.3 亿元肉鸡精深加工项目 2025 年 1 月投产,年屠宰 6000 万只,带动就业 1800 余人、农 户 2000 余户。鸿尊达牧业年屠宰 3500 万只,冷库储 2500 吨, 产品销东北及多省,推动产业链延伸。
2.2 标准化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全市现有规模养殖企业 680 家,2024 年生猪规模场 118 个、 肉鸡 136 个、蛋鸡 233 个、肉牛 49 个,以自繁自养、“公司+ 农户 ”模式为主。
龙头企业引领升级,正羽禽业为辽宁省白羽肉鸡重要生产基 地,占地 68 万平方米,种鸡 60 万套,年产商品鸡雏 5000 万只、 自养商品鸡 1500 万只,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带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
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正羽禽业等被评为全国畜禽养殖标准 化示范场,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疫病防控严格,多年无重大动 物疫情。
2.3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提升
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体系,规模化养殖 场粪污处理设施 100%配套,建成 3 家专业有机肥加工厂。2017 年获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项目,补贴 3650 万元,建 成 186 个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2024 年生产有机肥约 8 万吨, 粪污综合利用率 90% ,应用于农田及设施农业。
作为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引导养殖场与种植基地建立粪污收储网络,大腾肉鸡养殖场投资 2000 万元建有机肥厂,形成“养殖—有机肥—种植 ”循环链。
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攻克低温粪污处理难题,推广“黑土 地低温废弃物腐熟技术 ”等,降低异味,控制排放。
2.4 畜牧业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落实相关法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 ”机 制,投入资金用于设施升级等,创新“ 四级畜禽粪污网格化管理 制度 ”,2024 年清理露天粪污 6.1 万吨,治理黑臭水体 12 处, 规范 156 家养殖户。
饲料产业发达,50 家企业年产能 200 万吨,蛋鸡、肉鸡饲 料优势显著,水禽饲料产量全省县级市第一,盛利饲料、正羽禽 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平台推进良种繁育与数字化应用,推广物联网环控 系统等,提升生产效率。构建“产加销 ”一体化格局,昊明禽业、鸿尊达牧业等推动 全链条发展,打造白羽肉鸡产业集群,拓展特色产业深加工。建成三级防疫网络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绿丰公司年 处理 3 万吨,2024 年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入选国家监测站点。 相关机构专业力量扎实,提供疫病防控等支撑。
2.5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健全监管体系,落实专项行动,推行信用分级管理。升级检 测能力,形成“市级定量检测、镇级快速筛查、企业自检自控 ” 三级网络。
创新追溯技术,构建物联网平台,实现全流程信息可查,与 省级平台对接。加强宣传培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筑牢品牌根 基。
2.6 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失衡,链条短,精深加工少,冷链薄弱,品牌影响 力局限,产品单一。标准化水平参差不齐,散户设施简陋,规模 场智能化不足,粪污处理不均衡。科技支撑弱,良种依赖外部, 疫病防控压力大,成果转化率低。要素制约明显,用地难,饲料 粮依赖外省,风险应对不足。政策与服务有短板,补贴倾向规模 场,基层队伍老化,区域协作少。
第三章 规划总则
3.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修订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修正本);
3.《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22 年修正本);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 年修正本);
5.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 国务院令第 643 号2013.11. 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 年修订);
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 年 12 月 22 日修正);
8.《辽宁省“十四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9.《辽宁省“十四五 ”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10.《鞍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 ”规划》;
11.《海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2.《海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13.《海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
14.《海城市畜禽禁(限)养区划定方案》。
3.2 规划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绿色发展、全产业链统筹、规划 协同原则,解决突出问题,以市场引导生产,推动绿色循环,统筹全链条,协同各类规划。
3.3 发展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构 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推进标准化养殖,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智慧农业等。
3.4 发展预测与环境承载分析
2024 年,畜禽粪污年产生量 389.54 万立方米(粪便 207.84 万立方米、污水 181.70 万立方米)。
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显示,区域作物氮养分需求 16002.75 吨, 以氮为基础的粪肥养分需求量 7201.24 吨,植物总土地承载力 189.66 万头猪当量。现有养殖量 137.01 万头猪当量,低于承载 力,适配良好,但需动态监测。
第四章 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4.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 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强、 农村美、农民富 ”目标,以保障供给、促进增收为核心,深化供 给侧改革,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协同发展,构建 现代畜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4.2 总体目标
到 2030 年,构建“现代化、绿色化、全链化、品牌化 ”畜 牧产业体系,提升竞争力,成为东北示范标杆。稳定产能,壮大 特色养殖,推动产值增长;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全覆盖,应用智 慧技术;完善粪污利用体系,推广种养结合;培育龙头企业,完 善全链条;培育特色品牌,拓展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3 具体目标
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目标:到 2030 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 50 亿元;生猪饲养量 85 万头,家禽 1 亿只,肉牛 9 万头;肉类 总产 23 万吨,禽蛋 33 万吨。
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目标:畜禽规模化养殖率 75%,创建国 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3 个,物联网在规模场普及率 70%,建 3 个智慧牧场。
绿色循环发展目标:粪污综合利用率 93%,规模场处理设施 配套率 100% ,年产生物有机肥超 15 万吨。
产业链延伸与效益目标: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75%,深加工产 品占比 30% ,冷链运输率 50% ,电商销售占比 20%。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目标:打造“海城质造 ”系列畜产品品 牌,新增畜牧业地理标志 1 个、绿色食品 3 个、名特优新农产品 1 个,中高端市场销售额占比 20% ,出口产品占比 5%。
第五章 区域规划与产业总体布局
5.1 规划范围
覆盖海城市全域(5 个街道、2 个经济开发区、21 个镇), 结合禁养区、适养区,优化养殖结构、 布局和规模。
禁养区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响堂、经济开发区等水源地)、 自然保护区(九龙川、白云山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主 城区及 5 个主要镇中心村),并拟新增太子河、浑河、海城河、五道河、八里河主要河道河段沿岸 300 米内范围,为禁养区。
5.2 产业布局
构建“城区服务中枢、乡镇特色发展、区域协同联动 ”格局。
城区综合服务中枢:以主城区 5 个街道及开发区为核心,建 市级畜牧大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展示交易中心。
东部山区特色养殖区:孤山镇、岔沟镇、接文镇等东部山区 镇等依托生态,推广林下养殖,强化种鹅培育,打造绿色品牌。
中部平原集约产业区:依托商贸物流,建智慧蛋鸡产业园、 肉鸡加工基地;依托腾鳌镇种鹅养殖基础与经济开发区定位,发 展种鹅养殖及加工;依托饲料企业集群,形成“饲料—养殖—加 工 ”闭环。
西部沿河循环农业区:温香镇、牛庄镇、西四镇等西部沿河镇依托粮食主产区,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建有机肥厂,打造水 禽集群,对接沈阳经济圈。
区域协同发展网络:东部供种源,中部加工物流,西部供原 料,形成“种源培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 ”的完整产 业链条;完善设施,共享技术,实现协同发展。
第六章 种养循环发展体系建设
6.1 明确发展目标,引领绿色转型
总体目标:构建全域高效的现代种养循环体系,提升畜牧业 绿色化水平,成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具体目标:到 2030 年,粪污综合利用率 93%以上,规模场 处理设施配套率 100%,有机肥年产 15 万吨;规模场粪污消纳对 接机制 100% ,种养结合配套土地覆盖率 95%以上;控制污染排 放,改善环境;建成 3-5 个循环农业示范区。
6.2 创新循环路径,构建多元模式
“养殖废弃物-有机肥料-种植基地 ”闭环模式:升级有机肥 厂,鼓励规模场自建加工点;建智能管理平台,匹配粪污与种植 需求,西部粮区、中部蔬菜区、东部林果带各有侧重。
“生态种养一体化 ”融合模式:西部稻区推广“稻鸭共作 ” 等,东部林区推广“林-菌-鹅立体循环 ”。
“秸秆-饲料-养殖-粪肥 ”链条模式:西部粮区推广秸秆饲料 化,养殖粪污还田,形成闭环。
6.3 聚焦重点任务,夯实体系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粪污收储站点,升级有机肥厂,在 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建监测点。
强化技术支撑与创新:攻关寒区处理技术,制定施肥指南, 研发副产物利用技术,应用物联网等。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强制签订消纳协议,培育第三方服务组织,探索粪肥交易机制,强化监管。
创建示范引领工程:建 3-5 个综合示范园区,引导申报“生 态农场 ”,推广经验。
6.4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落地见效
组织统筹与资金保障:成立专项工作组,设发展基金,支持 设施升级,给予信贷贴息等。
政策约束与市场激励:构建约束体系,激活市场功能,搭建 交易平台,探索碳减排量交易。
技术支撑与数字治理:共享技术,保障数据权益,配监测设 备,制定安全细则。
主体培育与社会参与:评选“生态循环先锋 ”,组建产业联 盟,加强培训宣传,提升参与度。
第七章 重点任务及项目
7.1 重点任务
1.构建现代化畜牧生产经营体系
以“规模化筑基、标准化提质、市场化增效 ”为路径,构建 集养殖、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提升产业核 心竞争力。
推进养殖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培育多元化现代经营主体, 强化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域的“养 殖废弃物收集-专业化处理-多元化利用 ”循环网络,推动畜牧产 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
推进粪污资源化全域利用,强化清洁生产与生态保护,推广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健全绿色发展政策机制。
3.构建全链条产业融合体系
以“强链补链延链 ”为核心,聚焦畜禽产业“育种—饲料— 养殖—加工—流通—品牌 ”全产业链,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构建“规模化养殖、专业化饲料、智能化加工、品牌化营销 ”的 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夯夯实产业链上游:筑牢良种与饲料产业基础;突破产业链 中游:培育智能化加工产业集群;畅通产业链下游:构建多元化 市场流通网络;拓展“畜牧+ ”融合业态:催生产业新动能;强化产业链招商与要素保障。
4.构建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科技支撑 ”原则,构建涵盖动 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监管的现代化安全保障 体系,为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筑牢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夯 实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与社会共治。
5.构建现代化服务体系
以“服务专业化、保障立体化、支撑全链条 ”为目标,聚焦 金融保险、市场对接、数字赋能等核心领域,构建覆盖产业全周 期的现代化服务体系,提升养殖场户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强化全链条市场服务能力,深化金融保险服务创新,推进数 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协同服务机制。
6.构建地域特色品牌体系
以“ 品质为基、特色为翼、创新为核 ”,构建“ 区域公用品 牌引领、优势产业品牌支撑、特色产品品牌协同 ”的立体化品牌 体系,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畜牧产业品牌集群,推动海城畜牧 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
凝练品牌核心价值,构建品牌矩阵;分层推进品牌建设,强 化竞争优势;创新品牌传播与市场拓展;健全品牌保障机制。
7.2 重点项目
1.标准化养殖项目
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项目、5000 万羽肉鸡标准化养殖 集群项目、100 万只蛋鸭标准化养殖集群项目。
2.养殖场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鑫盛牧业、新绿农畜牧、颖丰种鸡场等升级项目。
3. 良种繁育与饲料加工项目
“海城白鹅 ”原种场建设项目、蛋鸡育种研发中心项目、高 端功能性饲料生产基地项目、宠物饲料专业化生产基地项目。
4.智能化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
肉制品深加工基地项目、功能性蛋制品加工基地项目、腾鳌 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项目。
5.生态循环与绿色发展项目
“稻鸭共作 ”生态农场项目、白云山山林散养鹅基地项目。
6.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项目
“海城质造 ”品牌运营中心项目、全国核心城市品牌专营店 项目、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与推广项目、直播电商与数字营销基地 项目。
第八章 保障措施
8.1 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协调 机制,制定发展计划,分解目标,签订责任书,确保政策协同。
8.2 强化人才保障
实施精准引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育才体系,建实训基 地,培训本土人才;完善留才用才机制,设专项资金,优化评价 体系,搭建交流平台。
8.3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扶持,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环节,争取上级资金; 优化土地保障,优先供地,简化审批;创新金融服务,开发金融 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设产业基金;完善监管与服务政策,制定 标准,强化监管,优化审批。
8.4 加强科技创新
搭建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技术中心,共建研究院,建孵化 器;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举办成果对接会;加速技术推 广,建三级推广网络,开展培训活动。
8.5 做好宣传引导
宣传产业重要性及政策,推动对外交流,举办活动,提升知 名度;定位品牌形象,制定宣传策略,线上线下结合推广,与媒 体合作提升影响力。